Product catalog
全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8年6月14日发布了关于征集《智能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要求》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专家的通知,通知内容如下:各位专家: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IMS)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系统与设备间的协调一致,以及对实验室安防、环境、资源等多方面统一控制,将实验室人、机、料、法、环等核心要素相互衔接并有机协作,促进实验室运行管理更加规范。鉴于行业的强烈需求,全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拟开展国家标准《智能实验室信息...
查看全文为推进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区域协作,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近日带队前往江苏省、浙江省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调研,并在浙江省衢州市组织召开了长三角地区工作座谈会,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调研活动及会议。座谈会上,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分别介绍了工作进展情况,并就下一步加快区域合作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查看全文(十五)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总体布局,推动部门地方将实验室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本部门本地区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创新保障能力,把经费、人员、条件保障等方面的支持落到实处。建立国家和部门地方联动机制,形成多层次推动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工作格局,国家将加强对部门地方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部门地方实验室的协同发展,促进资源开放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十六)强化依托单位法人主体责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应将实验室作为本单位的“政策...
查看全文三、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十)培养和聚集高水平人才队伍。以提高科技创新活力为核心,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吸引人才、培养青年人才、用好现有人才,促进人员合理的双向流动,助推重大成果产出和影响力提升。强化对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的评价,引导出成果、出人才并重,造就一大批具有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稳定支持创新团队。推动实验室建立完善人才评价与成果、贡献相挂钩的制度,评价考核注重研究成果创新质量、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力。...
查看全文(四)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布局。明确各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功能定位,系统布局、重点建设、均衡发展,强化分类管理,加强体系建设和优化布局。推进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调整,以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重点,积极推进学科交叉国家研究中心建设,统筹企业、省部共建、军民共建和港澳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的结构优化、领域优化和区域优化。重点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长远发展,围绕区域创新和行业发展,选择优势单位和团队布局建设,适当向布局较少或尚未布局的地方、行业部门倾斜,加强...
查看全文(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布局合理、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激励制度基本完善。实验室整体水平、开放力度、科研条件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凝聚和培养一批研人才和团队,在部分重要学科方向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实验室经优化调整和新建,数量稳中有增,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其中,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300个左右,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270个左右,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70个...
查看全文(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布局。按照建设高水平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体系,明确各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坚持能力提升。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注重原始创新,聚集人才,增强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创新活力,促进重大原创成果产出,提升影响力。——坚持开放合作。深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机制建设,强化开放合作,加强协同创新,推动军民融合,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服务能力。——坚持科学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分类管理,完善评估...
查看全文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具备先进科研装备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国家战略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重要力量。但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还存在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科学家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亟待深化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依据《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
查看全文扫一扫,加微信
版权所有 © 2025北京来亨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2024080360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陆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