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文章
产品目录

Product catalog

  • 2017
    12.18

    沉淀法和非均相凝聚法超细粉体表面包覆原理

    沉淀法沉淀法是向含有粉体颗粒的溶液中加入沉淀剂,或者加入可以引发反应体系中沉淀剂生成的物质,使改性离子发生沉淀反应,在颗粒表面析出,从而对颗粒进行包覆。沉淀反应包覆往往是在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无机氧化物,可以便捷地控制体系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以及沉淀剂的释放速度和剂量,特别适合对微纳米粉体进行无机改性剂包覆。非均相凝聚法非均相凝聚法是根据表面带有相反电荷的微粒能相互吸引而凝聚的原理提出的。如果一种微粒的直径远小于另一种电荷微粒的直径,那么在凝聚过程中,小微粒就会吸附在大微粒的外表面形...

    查看全文
  • 2017
    12.18

    溶胶−凝胶法超细粉体表面包覆方法的原理及优点

    溶胶−凝胶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包覆的工艺过程是:首先将改性剂前驱体溶于水(或有机溶剂)形成均匀溶液,溶质与溶剂经水解或醇解反应得到改性剂(或其前驱体)溶胶;再将经过预处理的被包覆颗粒与溶胶均匀混合,使颗粒均匀分散于溶胶中,溶胶经处理转变为凝胶,在高温下煅烧得到外表面包覆有改性剂的粉体,从而实现粉体的表面改性。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包覆复合粒子具有纯度高、化学均匀性好、颗粒细小、粒径分布窄等优点。且该技术操作容易、设备简单,能在较低温度下制备各种功能材料,在磁性复合材料、发光复合材料...

    查看全文
  • 2017
    12.18

    超细粉体表面包覆机理

    由无机超细粉体表面包覆形成的新粉末是一种壳−核结构的复合粉末。包覆机理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库仑静电引力相互吸引机理。这种观点认为,包覆剂带有与基体表面相反的电荷,靠库仑引力使包覆剂颗粒吸附到被包覆颗粒表面。2)化学键机理。通过化学反应使基体和包覆物之间形成牢固的化学键,从而生成均匀致密的包覆层。包覆层与基体结合牢固,不易脱落,但需要基体表面具备一定的官能团。3)过饱和度机理。这种机理从结晶学角度出发,认为在某一pH值下,有异相物质存在时,如溶液超过它的过饱和度就会有大量的...

    查看全文
  • 2017
    12.12

    共聚维酮对硫酸氨基葡萄糖粉末得率的影响

    共聚维酮对硫酸氨基葡萄糖粉末得率的影响:共聚维酮添加量为0到1%时,产品喷雾干燥得率随着共聚维酮的增加而增加,末添加共聚维酮的样品的得率仅为58.45%,添加1%的共聚维酮,产品得率增加到86.82%。但当添加量超过1.0%时,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得率反而有所下降。原因可能是共聚维酮有粘结性,添加量过大时会使产品粘度增大,容易粘壁,得率下降,所以添加不宜太多。

    查看全文
  • 2017
    12.12

    明胶对硫酸氨基葡萄糖粉末得率的影响

    明胶对硫酸氨基葡萄糖喷雾干燥粉末得率的影响:产品喷雾干燥得率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纯品的得率仅为58.45%,添加5%的明胶后利率增加至84.39%,较前者增加了44.38%。实验结果说明了以明胶作为配料可以促进硫酸氨基葡萄糖粉末喷雾干燥得率的提高。喷雾干燥时样品粘壁现象严重,但加入明胶形成微囊后,硫酸氨基葡萄糖的表面有了一层薄膜,粘性降低,可以防止喷雾干燥时硫酸氨基葡萄糖分子从喷头喷出后直接接触喷雾干燥塔壁而形成粘壁现象,提高得率。

    查看全文
  • 2017
    12.12

    硫酸氨基葡萄糖喷雾干燥后稳定性试验

    硫酸氨基葡萄糖是由虾、蟹甲壳降解分离到的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高值产品,是人体内全成氨基黏性多糖、糖蛋白、糖脂等大分子的重要原料,参与肌腱、韧带、皮肤、骨骼及心脏瓣膜等器官的形成,是目前*的*个预防骨关节炎发生、改善骨关节炎症状zui为有效的膳食营养补充剂。但纯净的硫酸氨基葡萄糖极易吸湿,不稳定,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生产和贮存有一定的困难。微胶囊化技术是将高分子化合物的成膜材料在微小分散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等核心物质上沉积、涂层或包埋的一种技术,起到缓释、抗氧化、防吸湿及提高分散性等...

    查看全文
  • 2017
    12.12

    喷雾干燥制备豆腐柴果胶的工艺条件

    豆腐柴是一种野生草本植物,其叶富含果胶。从豆腐柴叶中抽取果胶的主要工艺过程有提取、除杂、浓缩、沉淀、干燥等,其中干燥是决定豆腐柴叶提取果胶,对除杂后的果胶液进行喷雾干燥研究。一、实验材料豆腐柴为原料二、实验仪器喷雾干燥机、水份快速测定仪、分析天平、酸度计三、实验方法1、首先经传统方法摄取、过滤、除杂后得到的果胶作为试验材料。2、上机喷雾干燥。四、实验分析:1、进口温度对果胶胶凝度及干燥失重的影响随着进口温度的升高,果胶的胶凝度降低,果胶的胶凝度降低,这是因为果胶是热敏性的,温...

    查看全文
  • 2017
    12.11

    SOD发展历史

    从SOD的发现到其命名,期间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时间。zui初的发现是在1938年Mann和Keilin从牛红细胞中分离提取出一种含Cu的血铜蛋白。1953年Keilin又从小牛肝、鲸肝中分离出肝铜蛋白,1968年McCord和Fridovich根据血铜蛋白、肝铜蛋白、脑铜蛋白皆有O2-歧化活性,才将此酶命名为超氧化物歧化酶。但那时,他们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从动物血液或脏器中提取SOD,容易受原料来源、产品得率、稳定性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直到上世纪8O年代后美国和日本才先后开发了...

    查看全文
共 3664 条记录,当前 405 / 458 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跳转到第页 

扫一扫,加微信

版权所有 © 2025北京来亨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2024080360号-1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陆 sitemap.xml